各教學單位:
根據《關于開展2023年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評選工作的通知》(遼科大教發〔2023〕70號)相關安排,經成果建設團隊申報、學院推薦,學校組織專家組對全部參評的65個成果項目進行了綜合評審,評選出2023年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共42項,其中一等獎10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17項,全部獲獎名單公布如下:
遼寧科技大學2023年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序號 |
推薦成果名稱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1 |
新工科視域下電子信息類專業工程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 |
李琦、沈明新、李應森、曲強、魏東、楊永輝 |
2 |
思政引領,多元協同,基地支撐,服務地方的法學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武婷婷、宋怡林、邵玲、房嬌嬌、蔣喆 |
3 |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背景下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與實踐 |
王立萍、趙寶生、劉健、韓冰、徐東濤、陳明、廖桂兵、董彥博、宋波 |
4 |
雙向聯動五維協同的應用創新型材料類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
李雪、李勝利、沙明紅、艾新港、劉坤、郭菁、王國承、馮亮花、王一雍、李麗麗、李志輝 |
5 |
“打基礎、重實踐、促創新”的化工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張偉、安百鋼、高云、方志剛、趙振寧、顧婷婷、郝曉亮、李先春 |
6 |
以“資源報國”為引領的礦業類專業創新人才“三位一體”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郭小飛 、趙通林、 陳功慶、 徐振洋、馬藝聞、 韓百歲、溫彥良、李釗、張治強 、宋寶旭 、夏治國、 代淑娟 |
7 |
新工科背景下以專業評估為導向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汪江、張國峰、唐飛、刁艷、于欣波、汪海鷗、王麗、劉圓圓、趙艷、吳佳玲、馮天、王悅、王潼宇、劉原、郎鳴雪、王詩彤、劉恒碩 |
8 |
點燃興趣之火,冶煉鋼鐵英才——創造有意義學習的“煉鋼學”課程 |
李萬明、臧喜民、艾新港、李雪、楊松陶、孔令種、寧哲 |
9 |
思政引領、政產學協同、社會服務賦能——新時代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與實踐 |
陳媛媛、黃曉麗、王一、張晶薇、薛軼、趙晴、劉旭、王琳、劉達、王屹、屈大慶、潘詩夢、曹莎 |
10 |
“大思政”背景下提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親和力的探索與實踐 |
張一志、楊洪澤、陳亮 |
遼寧科技大學2023年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序號 |
推薦成果名稱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1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兩性一度”的能動專業類一流課程建設實踐 |
馮亮花、艾新港、李雪、劉坤、趙明、李麗麗、韓鵬、霍兆義、劉廣強、梅宏昆 |
2 |
基于PDCA循環的“五位一體”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金美辰、蔡麗華、張晶薇、石峰、張楠楠、趙昱、劉達、侯佐恂、冷文雪 |
3 |
基于校企合作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職升本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
焦安源、高洋、趙傳尊、孫恩禹、林春麗、王欣宇、徐琳琳 |
4 |
“教師為基、課程為核、創新為鑰”的地方高校本科教學信息化轉型路徑的研究與實踐 |
馮永軍、解志文、趙寶生、李 媛、楊 秦、韓 興陳 曦、楊彥宏、陳曉紅、孫 巖、劉愛玲、胡素影 |
5 |
基于一中心三發展十融合理念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方志剛、趙振寧、趙璐璐、姚頌東、張偉、顧婷婷、王志有、郝曉亮、陳林 |
6 |
“崗課賽證訓創”六維融通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
孫恩禹、張崴、蘇曉寧、由麗雯、任妮、張錫寬、李蘇鋒、白玉香、張艷梅、牟常林 |
7 |
基于對外傳播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 |
楊璐、劉歌紅、郭小雪、張洪卓、范雪艷、吳艷玲、楊永艷、高輝、金艷妮、張帆 |
8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一流本科課程群建設創新與實踐 |
賈朱植、張玉龍、張丹平、祝洪宇、沈鵬、徐曉艷、史博、馮鐵、張志華 |
9 |
校企協同、虛實融合、師生研學:地方高校計算機類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張玉軍、趙驥、孫良旭、張媛媛、徐楊、王剛、丁寧、陶冶 |
10 |
“一中心-兩驅動-三目標-四融合”機械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 |
李媛、陳東、王銳昌、劉春麗、孫巖 |
11 |
以照明產業發展為主體特色的應用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劉治保、張國峰、陳俊如、楊翠芝、唐飛、汪江、李延鵬、王云初銳、管歆、王悅、于欣波、汪海鷗、刁艷、熊志強、胡洪浪 |
12 |
現代產業學院實現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由知識到能力的有效提升 |
趙驥、陶冶、張玉軍、梁葉、艾青、徐楊、孫小晴、于思淼 |
13 |
文化引領、知識聚合、過程耦合應用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
趙艷、張國峰、唐飛、汪江、王娜、張倩、周欣越、楊翠芝、張玲玲、羅名映 |
14 |
“學用結合、研創結合、本研結合”的地方高校科教深度融合人才培養體系探索 |
解志文、馮永軍、趙寶生、韓冰、林雪芝、李昌、陳松、陳明、胡素影、陳曦、王宇、高旭、燕峰、陳永君、張振山 |
15 |
實踐內核、匠心鑄魂,“大思政課”改革與實踐 |
王書菲、楊洪澤、崔璨、孫書平、楊舒眉、喬東升、路文娟、李世隆 |
遼寧科技大學2023年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序號 |
推薦成果名稱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1 |
一、二課堂聯動的“三階+三優+雙檢”混合式賦能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 |
金艷菊、張晶薇、劉毅、孫貴兵、金艷妮、張麗麗、白云、劉靜 |
2 |
基于POA理論的多元化網絡化開放化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趙晴、石峰、張晶薇、陳媛媛、潘詩夢、張洪卓 |
3 |
“價值為導向、能力為本位、過程為核心”的大學英語聽說混合金課改革與實踐 |
范雪艷、張晶薇、楊璐、周衍、張紅娜、王一、李瑩、吳艷玲、富小樂 |
4 |
《道路勘測設計》課程“三融合三提升”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
張晏、張鐵志、田帥、林增華、王玉杰、魯明星 |
5 |
“雙一流”背景下冶金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 |
臧喜民、盧艷青、李雪、艾新港、劉坤、許長軍、寧哲、李志輝、楊松陶、李繼東、孔令種 |
6 |
“雙元鏈接·雙元育人”機制下卓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朱曉林、金玉然、劉麗、王微、柳光露 |
7 |
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實驗室建設與改革 |
李巍、高華國、張鐵志、周衛紅、田帥、田雨澤、高松、楊鐵利、費愛萍、王昶、高松、宮雨生、高良博、韓穎、馬占武、張彤、劉勇 |
8 |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 |
蔡麗華、張晶薇、金美辰、趙昱、胡冬、田苗、王葉梓、王冰瑩、張奇華 |
9 |
產教融合背景下旅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王麗梅、呂偉男、蘇博、潘琳琳、王美彥、盧穎、劉靜 |
10 |
“講好中國故事”視角下融通教學-實踐-思政“三維聯動”的國際中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
王穎、高亞楠、崔璨、姚立新、李艷明、趙彩紅、郭彤彤、梁宇、何皖寧、于海妮、李穎 |
11 |
“教賽并重·實創協同·多維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探索 |
胡煜寒、郭良棟、王艷、屠良平、武力兵、趙健、劉昊、丁桂艷 |
12 |
“雙一流”背景下行業特色高校一流專業建設研究與探索 |
李應森、李琦、沈明新、陳明、蔡宏斌、馬飛、姜冠杰、張志華 |
13 |
數字化轉型驅動校企深度協同的跨學科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
徐琳琳、焦安源、張玉龍、高洋、林春麗、肖卿鶴、杜洋、趙傳尊、齊珂、賈朱植、張景航、徐曉艷、張丹平、曹顯奇 |
14 |
基于“1234”教學模式的計算機類公共課程教學重構與實踐 |
江業峰、趙驥、王彩霞、武傳勝、師云秋、孫紅巖、張續亮、劉尚懿、孟丹、云曉燕、王瑞、高起躍、張詩堯 |
15 |
地域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院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與實踐 |
王娜、張國峰、唐飛、汪江、趙艷、劉亞娟、周驍、潘暢、張玲玲、張倩、王雪松、陳剛、馬鳳山、孫立國、張世震 |
16 |
新文科視域下外語人才國際傳播能力“四維度”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黃曉麗、陳媛媛、王一、潘詩夢、曹莎、劉旭、趙晴、王琳、屈大慶、王彥飛 |
17 |
“課程思政”視角下《宮廷劇中的歷史人物評析》課程“三化”考核模式改革 |
朱丹 |
遼寧科技大學教務處
2023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