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材料與冶金學院邀請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施思齊教授,為師生作了題為《新型電化學儲能材料設計與構效關系研究》的學術報告。學院院長艾新港教授主持了本次報告會,并向施思齊教授頒發材料與冶金學院名譽教授和名譽博導證書。材冶學院和理學院教師及研究生代表100余人參加了交流活動。
在材料科學研究領域,以機器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掀起變革浪潮,深刻重塑著材料研究與開發的模式。但當前,機器學習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面臨諸多瓶頸:數據集高效獲取困難,不同來源、結構的異構型數據集信息處理復雜,基于輕量化數據集構建準確預測模型存在挑戰,以及材料性能可靠預測難以實現等問題。這些不僅制約著該領域的發展,也成為科研工作者重點攻關的熱點與難點。針對這些關鍵問題,施思齊教授分享了其團隊多年3項極具價值的研究成果。其一,成功創制算法-數據-知識互利共生的儲能材料設計平臺,該平臺打破了傳統材料研發模式,通過算法挖掘數據背后的規律,再將知識反哺數據優化與算法迭代,形成良性循環,為儲能材料的創新設計提供了強大計算工具。其二,建立離子協同輸運模型用于設計電極/固體電解質,從微觀層面深入剖析離子在材料中的傳輸機制,為提升電極和固體電解質性能指明方向。其三,提出結構和電子調控策略提升正極比功率/比能量,通過對正極材料結構和電子特性的精準調控,突破傳統材料性能瓶頸,為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報告結束后,施思齊教授與在場師生展開了深入交流,耐心解答了大家關于機器學習算法優化、數據處理方法、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疑問。此次學術報告為師生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材料學科前沿的窗口,極大地拓寬了學術視野,助力師生們精準掌握人工智能與材料學科交叉領域的最新動態,激發了大家在相關領域深入探索的熱情與動力。